2022/7/28
近年来,随着三医联动改革深化,带量采购常态化,双通道、长处方等政策出台,网售处方、线上医保支付开禁……有关处方外流、处方药院外化的政策框架已日益趋于完善,带动了实体药店DTP药房、院边店业态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线上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慢病管理等多元创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但处方药院外零售的整体市场结构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2020年处方药零售占比仅为15%!
在被认为处方外流的最大障碍——政策逐步“破壁”之后,处方药经营的商业模式之困暴露无遗——规模效应无法体现!
从“处方”之因来看,现有政策仅在于降低药价而没有实现对医生的经济补贴,使得院内处方不可能大规模流出。即便未来能够实现处方外流,由于处方高度依赖与各个医院的关系,处方的流向难以集中,也注定处方药零售是碎片化的市场。从“效益之果”来看,处方药不赚钱已成为经营之困,如果再无法做大规模,将成为经营的死局。
在新零售崛起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医药平台试图通过生态建设突破处方药规模化的难题。平台化的京东健康、阿里健康,除了医药健康产品供应链业务外,还精心构建了医疗服务板块、健康管理、消费医疗板块以及数智医疗赋能板块等。无论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还是2B端的医疗服务、供应链服务,都着重在加速处方药业务布局,但一直连年亏损,处方药收入提升更进一步拉低公司整体的毛利率,赢利无望。
其余的垂直类公司,无论处方药新三系思派、圆心和邻客,还是O2O新零售的代表叮当快药、泉源堂,还是号称“数字化慢病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智云健康,无论是“医+药+险+慢病管理+……”多少噱头,究其营收来源,八九成还是来自于医药电商——商品销售运营,且收入难以抵消成本,无一例处地亏损甚至巨亏,即没有持续的盈利模式。
对于处方药经营,政策一直审慎地要求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医院和线上处方药销售必须依托于线下实体医院和实体药房,近日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更是引发广泛关注。依此来看,单纯的线上不可能成为未来处方药零售的主流模式。
与盈利模式尚处于摸索期的线上医药销售平台相比,连锁药店有业已验证的成熟的商业模式,规模效应突出。与新兴的专业药房连锁体系相比,连锁药店在OTC市场深耕细作多年,无论OTC、保健品还是中药滋补类产品,其消费属性大于医疗属性,消费弹性大,可扩展性强,市场自由度高,这也是连锁药店很容易做大规模的原因。因专业药房受制于医疗处方来源,很难做大营收;即使做大营收,受制于医保控费,单一的处方药经营也很难实现资本市场所期待的利润,因此专业药房作为商业模式来看还是需要观望的。
由此来看,就现存业态来看,连锁药店最有望成为处方药零售的主流渠道。与白手起家分食处方药零售市场的其他市场主体相比,处方药带给连锁药店的是实实在在的增量,是求之不得的客流。
退,可以是原有模式上的锦上添花——以处方药引流,以OTC和多元化的大健康产品提高利润,关联搭配保证盈利模式的可持续;
进,可以看作专业化转型的压力测试——要提高处方药零售的患者黏性,必须向诊断-治疗-送药-疾病管理的全链条服务转型,强化对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能力,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专业增值服务。
因此,处方药经营对于连锁药店来说,绝不是一城一地的利润计较,而是事关未来的战略抉择。
近些年来医药电商和新零售来势汹汹,连锁药店以自身的实力和韧性扛住了冲击,也赢得了时势的馈赠,在政策对线上处方药销售的反复犹疑中趁机发展,也在与线上平台的竞争与合作中偷师成长。近年来,头部连锁药店已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自有线上零售业务发展迅速。通过数字化工具将线下会员体系向线上诊疗体系导流,已有能力打造线上线下处方药经营的闭环。处方药经营也倒逼着连锁药店加速生态化、平台化,加强与工业企业、线上平台、医保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与衔接,通过整体生态合作保证良性发展。
安徽省医药商业协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1014866号-1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