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栏目
80

减少241亿 | 首批国采药品销售额公布

2022-6-2

第一批国家带量采购包含4+7试点和4+7扩围(联盟地区采购)两部分,4+7试点于2019年4月落地,4+7扩围于2019年12月执行,到2021年已执行3年了,本文即对三年来的销售情况作一分析,按销售额、销售量两个维度,对医院和药店、仿制药与原研药的销售情况分别进行比较。

01 销售额


一、医院vs药店


2019年,第一批国采品种在医院和药店分别实现了577医院和119亿元的销售,都较国采前的2018年不降反增,分别增长了4.6%和3.97%,是因首批国采在2019年执行时间尚短,销售增长惯性所致。


2020年是首批国采全面落地之年,集采降价效应全部显现,集采品种在医院和药店的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3%和9%,在药店的降幅远小于在医院的,是因首批国采并没要求药店参与,价格联动也没广泛展开。


2021年,集采进入常态化,在医院的销售额不但停止了下滑而且还微涨了0.58%,在药店的销售额仍继续下滑,降幅较上年(2020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降幅达12%,是因官方已开始鼓励药店参与国采,如第三批国采(2020年11月执行)时,广东有一半(2.8万家)的药店都参与了,且报量占到了广东省总采购量的近一半(46%),浙江、云南等省还出台了在药店销售国采中选品种允许加价15%的规定,导致国采品种在药店的销售额继续下滑。


落地三年来,首批国采品种在医院和药店的销售额分别由集采前(2018年)的552亿元、114亿元下降到了2021年的331亿元95亿元,分别下降了221亿元和20亿元,降幅分别为40%和17%。整体市场(医院+药店)规模由2018年的666亿元下降到了2021年的426亿元,减少了241亿元,下降了35%。


图片

 

二、仿制药vs原研药


2019年,首批国采涉及的仿制药和原研药分别实现了300亿元和278亿元的销售,与国采前的2018年相比,仿制药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长了9%,也是因国采在2019年执行时间尚短。原研药没有增长,与上年基本持平,国采之初,外企被仿制药替代形势所震慑,在战略上已弱化了对国采涉及品种的继续投入。


2020年,集采品种的销售全部大幅下降,仿制药和原研药的销售额与上年同比分别下降了了40%和46%。


2021年,仿制药的销售额不但停止下滑而且还增长了5%,是因以价换量效应显现,仿制药销售数量的增长抵消了降价的影响。但原研药继续下降了5%。


到2021年,首批国采已落地三年,首批国采涉及的仿制药、原研药销售额分别由集采前(2018年)的274亿元、278亿元下降到了2021年的189亿元、142亿元,下降了85亿元、136亿元,降幅分别为30%、49%。


图片


 02 销售量


一、医院、药店对比


不同于销售金额的下降,首批国采执行三年来,不管在医院还是在药店,国采品种的销售量都实现了连年增长,2021年的销售量较集采之前(2018年)的分别增长了53%和17%,实现了主管方以量换价的初衷,作为国采主要阵地的医院的销量增幅远大于在药店的增幅,也符合规则设计。


2021年国采品种整体的销售量(医院+药店)较集采前2018年的增长了44%。


图片

 

二、仿制药、原研药对比


因兼具替代原研药的机遇和自身降价的以价换量双重机会效应,首批国采涉及仿制药的销售量实现了连年增长,集采落地第三年(2021年)较集采之前一年(2018年)的增长了69%。


原研药销售量连年下滑,2021年较2018年下降了10%。

 

    图片


首批国采落地三年,国采品种整体市场规模蒸发了241亿元,下降了35%。其中,仿制药市场规模缩减了85亿元,下降了30%,销售量提升了69%,原研药减少了136亿元,下降了49%。


销售量方面,仿制药提升了69%,原研药下降了10%,仿制药量升价将,原研药量价双降,仿制药替代、以量换价的初衷得以实现。


为更好的理解本文,可参考前期发表的《前六批国采最全分析(一)》《前六批国采,最全分析(二)》《前六批国采,最全分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