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栏目
125

交通运输“十四五”重磅文件发布,医药物流能力再提升

2022-1-19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是物流行业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医药物流行业呈现时效性增强、网络下沉特征明显、C端配送要求提升、医药冷链需求增加等诸多特征,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需求更加迫切。

1月18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2035年,“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交通强国。《规划》对十四五期间医药物流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基本形成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中部地区五大产业集群。《规划》提出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打造城市现代交通系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将实现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扩大对5万人口以上城镇的有效覆盖;建设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衔接,合理推动轨道交通跨线运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将完善,优化快速、主干、次干、支路比例,加快城市支路街巷建设改造和畸形交叉口改造,分类分区优化停车设施供给,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加强资源共享和错时开放。

一系列的措施符合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对医药物流的需求,将使区域间、省际间、城乡间的医药物流基础能力更强,医药物流的运输方式也存在进一步优化调整的可能性,医药物流的城际铁路、市郊铁路等运输组织方式可以进一步探索,不断提升医药物流的区域协同能力。

 
《规划》指出完善以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为支撑的城市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加强与干线运输、区域分拨有效衔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提升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力,建设高效货运服务网络。将强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功能,完善综合货运枢纽冷链物流服务设施,加强不同运输方式冷链设施衔接,补齐集配装备和仓储设施短板,强化分级分类质量监管,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品质,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

去年10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完善城乡药品流通功能,提升由区域物流中心、省级物流中心和地县配送中心构成的全国医药物流网络的服务功能,发展多层次的药品供应链物流网络;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继续加快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药品配送体系,健全通达最后一公里终端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

以上药品流通高质量发展要求离不开交通运输能力的建设与完善。十四五期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将推动医药物流网络布局不断优化,健全运行规范、安全高效的现代药品流通体系,提升药品供应的安全性、可及性、便利性。

《规划》指出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应急协调机制和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交通运输调度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构建航空应急服务网络。在开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地下空间、低洼区域、重点区段、重要点位、关键设施等隐患排查基础上,建立健全风险台账和灾害隐患清单,补齐设施设备、应急抢险物资等短板,持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实国家应急运输储备力量。健全应对重大疫情、防范应对恐怖袭击、保障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交通组织。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药品、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新冠疫苗的应急物流需求成为行业亟待提升的重要部分,《规划》对于强化安全应急保障,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提出新要求。医药物流的应急保障建设将与其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符合医药物流特点的应急保障预案。
《规划》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先进技术装备应用。完善设施数字化感知系统,构建设施设备信息交互网络,整合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

医药物流对交通运输信息、交互网络、数字化感知系统有极大的需求,例如新冠病毒疫苗运输车辆在执行任务时,区域会覆盖全国道路,物流企业对全国道路限行政策信息库,及时了解明确各地通行政策有需要。如果能通过信息平台进行推送,不仅能减轻企业管理成本,也提高新冠病毒疫苗运输的质量安全。 

---

《规划》中还有很多关于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措施,有助于医药物流基础能力的再提升,将进一步推动十四五期间加速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由区域物流中心、省级物流中心和地县配送中心构成的全国医药物流网络的服务功能,发展多层次的药品供应链物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