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栏目
52

国谈品种迎来新年最大利好,你抓住了吗?

2023-2-3

随着元宵节临近,医药行业复苏的节奏越来越明显。一个是春节前的医保目录正式宣布,接着又明确新进入医保目录的产品在2月底之前,各省医保局需要完成挂网工作,以保证3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新版医保目录,再次强化了医保目录的江湖地位,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医保局的地位。
国家医保目录产品通过本次国谈之后,已经创纪录的增加到了2967种,估计宇宙最大的医院也不可能让医保目录的产品全部进入医院使用。因此,国家医保局为了强化医保目录的江湖地位,提出来很多的创新解决办法。
首先是鼓励医院多用。国家医保局直接明确将合理使用的谈判药品单列,不纳入医疗机构药占比、次均费用等影响其落地的考核指标范围;医疗机构不得以医保总额控制、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数量限制、药占比等为由影响谈判药品配备、使用。
另外,在公立三级医院考核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0版)》中,在指标37"医疗收入增幅"中,增加延伸指标,即剔除有关项目后的医疗收入增幅,国谈药品和中药饮片费用不纳入医疗收入增幅考核指标。
近期发布的《操作手册(2022年版)》,继续将剔除国谈药品收入项目纳入指标37“医疗收入增幅”的延伸指标中,并应用于指标38"门诊次均费用增幅"、指标39"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指标40"住院次均费用增幅"、指标41"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等多个指标。
医院的绩效考核也将国谈药品有关的考核项目进行了优化,尤其是将医疗收入增幅这个指标细化到住院及门诊,国谈药物全部免除相关的指标考核,直接刺激医疗机构用国谈产品。
第二是要求所有医院将国谈药品的配备纳入医保协议并与考核挂钩。一方面,指导各地加强协议管理,将定点医疗机构合理配备使用谈判药品情况纳入协议内容,并与年度考核挂钩;科学设定医保总额,综合考虑新版目录药品增减、结构调整、支付标准变化以及实际用药量等因素,对医疗机构年度医保总额做出合理调整,对实行单独支付的谈判药品,可不纳入定点医疗机构总额控制范围;对实行DRG等支付方式改革的病种,及时根据谈判药品实际使用情况合理调整该病种的权重。
特别是部分高值谈判药品进入单独支付之后,不受医保总额控制,并在实施DRG/DIP时,将系数和分值提高,都是在医保政策上推动医疗机构及时配备国谈药品。这个对于目前哀鸿一片的制药行业,确实是“春天来了”一般的利好。
第三是指导地方建立“双通道”管理机制。一方面是明确要求各地尽快统筹召开药事会,努力做到国谈药物的“应配尽配”。如不暂时不能进入医院目录的,也应建立绿色通道纳入临时采购范围。
在双通道管理方面,建立定点医院、药店两个通道,满足国谈药品的保障供应,并同步纳入医保支付。各地根据基金承受能力、住院补偿水平等情况,确定适宜的保障水平。
另一方面,明确要求各定点医疗机构落实合理用药主体责任,建立院内药品配备与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联动机制,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及时统筹召开药事会,努力实现“应配尽配”。
对于暂时无法纳入医疗机构供应目录,但临床确有需求的谈判药品,建立绿色通道纳入临时采购范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要求医疗机构加强药事管理,对医疗机构用药目录进行调整优化,形成科学合理的用药结构,提升谈判药品可及性。
目前全国各省都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国谈品种的医院进院专题药事会,应该是新年最大的红包,你抓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