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栏目
118

做不了慢病管理,药店拿什么留住处方?

2022-3-29

在“双通道”+带量采购等政策影响下,处方外流是大趋势,但药店能否真正承接?慢病管理一直被认为是药店承接处方外流的一大利器,笔者近日走访了广州多家连锁药房,探寻慢病管理的落地情况。


骨感现实

摸索中的慢病管理


“我们暂时还没法做慢病管理。”广州市一家D连锁药店的药师这样告诉前来咨询的李阿姨。“以前总店做过,但只是对会员做服药情况登记、免费测量血压以及给予一些用药后副作用的提醒。我们只是药师,如果需要医疗咨询,还是要去医院。”这样的尴尬局面也存在与D药店仅一步之遥的叮当智慧药房。


“我们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处理网上订单。”叮当智慧药店的张药师表示。打开小程序,选择什么药,有什么折扣,可以送货上门是他们的服务特色。一般情况下,这家叮当智慧药店有两位员工在店内,应对网上订单以及周边社区民众线下购药的需求。


“我们没有太多精力做慢病管理。”与D连锁药店相隔800米的R大药房药师也遗憾地告诉李阿姨。“你可以每天来我们这免费量血压以及做3元一次测血糖。如果血压、血糖太高,就要多注意饮食和运动配合。”


这些建议,对管理不好自己血压、血糖的李阿姨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她记不住吃药时间,也常常忘记测量血压,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贪嘴给自己加餐。以往她在湖南老家时,当地社区医院不仅会给她建档,医生每个星期还会打电话询问她血压、血糖的情况,对她服用的药物进行增减,甚至有时还会要求她回社区检查。她在当地办好了门诊特殊病种,每年还可享受3200元的降压、降糖药报销,但这种福利自她离开老家后就无法享受了。


“药倒是可以从药店购买后开发票,再回去报销,但慢病管理服务享受不到了。”李阿姨表示。


业内期待药房工作人员通过专业手段对会员进行健康干预,实施以健康为中心的精细化健康管理,从而增加药店和用户之间黏性的美好愿望,似乎还未得到真正的实现。


难在何处

暂时无法对标医院


就目前情况来看,零售药店已经实现了为消费者提供远程问诊、开具电子处方等医疗服务;提供取药便利、多元化购药场景等医药服务;有的药店可以提供商保合作、医保支付等保险服务。在这样庞大的服务网络体系中,为何独独少了为患有慢病的顾客提供建档、药学咨询、药学服务板块?


慢病患者的不配合是其中一大难点。


类似李阿姨这样的慢病患者,以往依赖于社区医生的电话“遥控”,但她缺乏自身驱动力,无法管理好自己的疾病。来电话了就记得吃药,不来电话就给自己加餐,就更别说每天认真佩戴好可穿戴设备,供医生、药师检测她的血压血糖了。


D连锁药店的药师认为,管理这些慢病患者挺难的。顾客没有绝对的忠诚度,增值服务在药价面前不值一提。最重要的是,他们无法为这些患者提供医疗咨询。“我们不能提供医疗服务,只能给予患者一般健康建议,而这些健康知识还无法与医生相比,因此无法与慢病患者产生极强的黏性。”


药店的药师水平有待提高是另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这也是为何广东省药学会在2021年底发布《专业零售药店延伸医疗机构药物治疗管理(MTM)服务规范专家共识》的初衷,以期待药店与医院的药学服务能达到同等水平。


“曲线救国” 做有温度的门店


“您好!进药店请主动接受扫码、测温,验证行程轨迹。特殊时期,购买退热、止咳、消炎、抗病毒这四类药品,请您出示身份证登记。”这样的常规话术几乎是每一位进店的消费者听到的第一句问候。但不同的是,如遇到年长的消费者,笔者走访的Y药房店员则在测完体温后主动帮助老人点开手机里的健康码小程序。“阿姨,您可以从微信上面的小程序里进入健康码。”“大叔,您的手机没有流量了,您连我的热点吧。”“奶奶,您从健康码小程序里就可点开行程码……”


可喜的是,这样温暖的服务并不止于简单的问候。就拿陈阿姨来说,她算得上是Y连锁药店的忠实粉丝。虽然他们不能提供慢病管理,但为了能让陈阿姨按时报销,店员主动承担起了“秘书”的责任。每个月,陈阿姨购买药品的数量、名单、金额都细心记录在案,到了月底还会致电陈阿姨,让她来拿发票。该店的药师说,他已经做“秘书”好几年,如今这样的“雇主”已经达到二十几位。


3月1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广东联盟常见病慢性病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文件》的通知。本次集采品种范围主要是慢性病、常见病用药,涉及42个药品87个品规。同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不仅对《湖南省医保“双通道”单行支付管理药品目录(2022年版)》进行大幅扩容,还规定该省的特殊药品范围药品协议期到期后不再进行续约,原特药范围转入“双通道”单行支付管理的药品,按“双通道”协议期及待遇标准规定执行。


类似李阿姨这样的慢病患者,在药店就可买到与医院同等价格的药品,既解决了购药、药价的问题,又增加了温暖的服务,慢病管理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