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6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解释》进一步明确,明知系利用医保骗保购买的药品而非法收购、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定罪处罚;指使、教唆、授意他人利用医保骗保购买药品,进而非法收购、销售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细则指出,要完善与门诊共济保障相适应的付费机制。对门诊医疗服务可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对日间手术及符合条件的门诊特殊病种,推行按病种或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对不宜打包付费的门诊费用,可按项目付费。
要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低门诊费用负担。科学合理确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引导定点医疗机构主动使用疗效确切、价格合理的药品。
湖南:421个基层抗菌药目录来了!3月1日起执行,或利好原研药(附名单)
近日,湖南省发布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采购目录,共涉及421个药品,自3月1日起,基层医疗机构只能采购目录内的抗菌药,已采购非目录药品可继续使用至2022年2月底。
从纳入目录的规则来看,符合条件的国采中选品种以及非中选的原研品种都可以直接挂网采购。对于未过评的非中选品种,数量则被限制在10家以内。
在价格方面,国采中选药品、原研药并没有价格限制,而非中选的过评品种则要求挂网价格或者不高于集采价格,或者不高于挂网最低价的1.8倍。其他未中选国产仿制药则是按照价格进行排序后取前50%。
这么看来,对原研品种限制还是非常少的,尤其在价格方面并未有额外的要求,这对于拓展基层市场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时机。根据梳理,此次纳入采购目录的原研品种分别是辉瑞的阿奇霉素和氟康唑、雅培的克拉霉素、第一三共的左氧氟沙星。
国采:执行中选结果
省采:国采以外品种,分类分批开展,探索跨省区域联盟采购
市级统筹区:国采和省采以外品种,重点是医疗机构缺乏议价能力、临床使用量大、竞争较为充分的普通医用耗材品种,鼓励市级联盟集采
3月4日,安徽发文,将推进集中带量采购提速扩面。落实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成果,开展“未过评”药品省级集中带量采购,确保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合计达到350个以上。
探索省采耗材扩品、扩围,开展骨科创伤、药物球囊、种植牙等集采。完善省级集中带量采购制度体系,推进集采配套政策落地实施。持续推进临床检验试剂集采工作。稳步推进大型医用设备集采工作。
本次集采品种涉及42个药品87个品规。其中,中成药3个,抗菌素24个。经医药云端工作室统计,这些品种共涉及生产企业308家(每个品种涉及企业家数详见附表),在广东医疗机构上年度订单的总采见量为700301596(单位:片/粒/袋/支)。
此前(2021年11月26日),第六批国家集采胰岛素专项集采结果出炉,最高降幅达73.76%。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三大跨国巨头竞标产品全部拟中选,国产企业表现不俗,甘李药业6个竞品全部拟中选,通化东宝也有5个品规拟中选。
根据医药云端工作室统计,据此前公布的所有产牌报量换算(按代表品规拟中选价换算为相应规格价格计算),本次集采全部品种获得基础采购量对应的采购金额为59.38亿元(其中通化东宝的门冬胰岛素和东阳光的甘精胰岛素报量采购量未公布暂未计算)。
2月28日是第15个国际罕见病日,据悉目前全球已经确认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并以每年250种至280种的速度递增。
而近年来,罕见病药物也被逐渐关注,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推荐罕见病药品研发与上市,据2021年12月召开的罕见病大会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已有60多种罕见病药物获批上市,40多种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涉及25种疾病。
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将由2020年的13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5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5%。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罕见病用药还是以仿制和引进为主,但随着国家相关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资产市场的不断涌入,相信未来更多本土企业将投入到罕见病药品的自主研发当中。
据NMPA官网显示,近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国药集团中国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Sabin株(Vero细胞)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通过预认证,可供联合国系统采购。
此次国药中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成为第七个通过预认证的中国国产疫苗,此前还有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产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馨可宁®,Cecolin®)、中国生物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乙脑减毒活疫苗、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口服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等国产疫苗也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
同时这也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第二个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产品,标志着中国已经走在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前列。据国药中国生物官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共有六款疫苗获得世卫组织批准,其中四款由中国生物研发生产。
安徽省医药商业协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1014866号-1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