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栏目
115

集采≠降价:血液制品开启涨价式集采

2022-3-1

血液制品首次纳入集采,广东11省联盟率先探索。

5个血液制品品种共有36家企业报名。根据《招商证券》测算 ,按照最高申报价计算,本次血制品集采市场规模约为30.8亿元,而全国采购规模为350亿-400亿元,业界分析,此次集采占全国规模不到10%,对企业影响应该有限。但这势必将对相关品种的后续集采价格造成影响。

1月19日,广东11省联盟(包括广东、山西、江西、河南、广西、海南、贵州、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1省区)276个品种集采正式稿落定。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集采目录中的血液制品、生长激素和基础输液,这是首次将血液制品和基础输液纳入集采,打破了原有血液制品难以纳入集采的惯例。这也势必对其他相关品种后续纳入集采提供了参考。

2月23日,广东公开了两批符合申报条件的报名产品以及价格申报品规信息,供企业查询核对,这份名单实际也体现了这些产品的竞争格局。


规则温和,无需竞价,采购规模达30.8亿元


本次集采中血液制品具体涉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纤维蛋白原、人血白蛋白五个品种,涉及企业包括国内四大血液制品巨头,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博雅生物等共36家企业,具体报名情况如下:

血液制品由于原料稀缺、难以复制仿制药“以量换价”逻辑,被单独列出,只要报出当前市场最低价或最高限价,就能获得100%预报量和分配量,无需竞价,规则温和。

而血液制品的“特殊待遇”还不止于此。据《好医生》报道,从公示的报价来看,有媒体认为文件中对部分品种的“最高限价”竟比以往的招标价还要高,这在集采项目中非常罕见。

比如,人血白蛋白常用规格10g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601.8804元,较广东上一次招标价378元涨了59%;静丙常用规格2.5g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917.5元,较此前600元的均价“涨价”53%。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温和的中选规则下,企业降价意愿有限。

从采购量方面来看,本轮集采院内院外市场共同参与,其中公立医院占比90%以上,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占比较少,不到10%。


根据《招商证券》测算 ,按照最高申报价计算,本次血制品集采市场规模约为30.8亿元,其中
  • 人血白蛋白规模领先,需求量达到18.6亿元
  •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8.4亿元
  • 人纤维蛋白原1.4亿元
  • 人凝血因子Ⅷ 1.2亿元
  • 人免疫球蛋白需求量垫底,36.3万元

2020年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约为382亿元

不过,据公开数据统计,血液制品全国采购规模为350亿-400亿元,此次集采占全国规模不到10%,对企业影响应该有限。但同时也给相关品种的后续集采价格提供了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血制品、中成药以及生长激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目前暂无一致性评价,血制品行业又较为特殊,广东联盟能否能被其他省份借鉴,业内还存在争议。


血液制品又称血浆衍生物(血浆在血液中占比约55%),是指从血浆蛋白中分离提纯得到的物质(血浆蛋白在血浆中占比约8%),血浆蛋白由60%的白蛋白、15%的免疫球蛋白、4%的凝血因子和21%的其他蛋白成分组成。

血液制品是在手术等特殊情境中不可或缺的制剂,如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静丙)在新冠疫情期间就被大量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血液制品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约50年发展,血液制品分离技术持续发展、逐渐成熟,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

据《云南美财智库》报道,目前我国企业最多能从血浆中分离提取出13种血液制品。从产业链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环节,即上游单采血浆站、中游血液制品企业、下游医疗机构。

产业链上游的单采血浆站是原材料的唯一来源(单采血浆站,即仅采集献血者血浆部分的血站);中国的产业链中游曾经只有六大血液制品研究所,如今主要为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泰邦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博晖创新等血液制品企业;产业链下游是血液制品需求方,血液制品先进入各级医疗机构、药店,进而在专业医师、药师的指导下被患者应用。

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约为382亿元,较2019年增长3%。中检院数据显示,血液制品批签发总量(折算10g/瓶)约为9768万瓶,较2019年上升10.7%,其中人血白蛋白批签发约5869万瓶、免疫球蛋白类约3404万瓶、凝血因子类约495万瓶。其中,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为3749.1万瓶,占比约64%。

由于血液制品的生产原料直接来源于人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丙肝、艾滋病等)也可通过血液制品传播,不规范的采浆、运浆、调浆、生产等操作非常容易导致血液制品遭到污染,因此我国针对血液制品的安全性也出台了严格的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