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栏目
122

重磅通报!5批国采未中选原研药采购量下滑46%;中选品种销量翻倍!共节约2500亿元

2021-12-16

来源:医药云端工作室

题记: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初心,是通过促进高质量仿制药品对原研药品的替代,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节约医保基金,减少患者支出;并推动中国制药工业革命,实现中国制造2050目标。

从2018年国家医保局推出“4+7”药品带量采购试点算起,至今已是3个年头。

2021年12月15日,国家医保局、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在北京召开“集采推动仿制药替代--集采未中选原研药使用情况变化新闻发布会”,对于历次国家集采的政策成效作出了总结。医药云端工作室受邀参加了此次新闻发布会。

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经完成6批产品,总共涉及234个品种。从前5批带量采购产品来看,中选产品平均价格降幅均超过50%,中选结果整体执行进度为协议的2倍,意味着中选产品医院实际采购量为协议量的2倍,节约医疗卫生支出2500亿元。

历次中选产品整体使用占比在70~90%之间,原研产品的使用占比整体在10~20%之间(含中选原研产品)。

从同一通用名下不同厂家药品的市场份额变化来看,整体呈现“两减一增”规律,即未中选原研药采购量大幅减少(平均比集采前降低46.03%),未中选仿制药采购量大幅减少(平均比集采前降低80.79%)。


中选药品采购量大幅上升(平均比集采前上升265.19%),并且续约期间维持上升趋势。




中期复盘,我们还是通过几个问题,梳理一下政策的来龙去脉、实际成效以及未来趋势。

问题1: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力图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国家集采前,中国医药市场的实际状况是药品专利到期后价格仍然居高不下,不管是原研药还是同通用名下的仿制药均是如此,这部分药品支出占医保药品费用支出的60%以上。这与全球范围内的合理市场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正常状况是专利期药品用量约占20%,药品价值量占80%;过专利期药品用量约占80%,药品价值量占20%。

这也意味着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节约医保基金,减少患者支出成为国家医保局的重点工作方向。这一系列工作同时也是腾笼换鸟,加速创新药品准入,并且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开创空间的基础。

问题2: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实际成效如何?中选产品的市场份额是否得到了保证?

从前5批带量采购产品来看,中选产品平均价格降幅均超过50%,中选结果整体执行进度为协议的2倍(意味着中选产品医院实际采购量为协议量的2倍)。历次中选产品整体使用占比在70~90%之间,原研产品的使用占比整体在10~20%之间(含中选原研产品)。



问题3: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引起了药品市场格局的哪些主要变化?未来政策与市场趋势如何? 

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相当于国家组织团购,医保代替患者来购买。此举打通了药品流通环节积弊已久的各种堵点,促进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基于成本来进行报价。从目前的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药品市场格局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从集采中选产品整体执行进度为协议的2倍(意味着医院整体实际采购量为协议量的2倍)来看,药品价格下降带来的患者可及性的提高,市场容量扩大,更多的患者用上了好药。


  • 从医疗机构实际用药的构成变化来看,集采也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近年来医院临床用药的统计数据也表明:集采的好药,替代了临床证据不足的重点监控药品;此外,国家集采还逐步消灭了此前地方招标中出现的同一通用名下的各种奇异规格剂型,医疗机构用药和国际常用规格机型接轨。


  • 从市场环境的变化来看:国家集采降低药品成本,降的是中间采购环节的成本,对于参加集采的企业来说,也减少了运营风险;此外,市场良性竞争也引导企业回归药品研发与生产的本质工作。


  • 从同一通用名下不同厂家药品的市场份额变化来看,整体呈现“两减一增”规律,即未中选原研药采购量大幅减少(平均比集采前降低46.03%),未中选仿制药采购量大幅减少(平均比集采前降低80.79%);中选药品采购量大幅上升(平均比集采前上升265.19%),并且续约期间维持上升趋势。




问题4:未来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趋势如何? 


综上可见,带量采购解决了此前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中很多积弊已久的问题,是符合目前国情的最有效的药品采购机制,推进过程中使多方受益。

2021年,国家带量采购进度比此前年份加速,年内完成了三批产品的带量采购。
未来药品带量采购将走向纵深,采用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开展。